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窥基初唐 632 — 6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2—682 【介绍】: 唐僧。
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
京兆长安人俗姓尉迟字洪道
十七岁出家,为玄奘弟子。
受瑜伽唯识宗,又从学因明学。
著论凡百部,时号“百本论师”、“百部疏主”。
性豪侈,出必三车,亦号“三车法师”。
玄奘译经慈恩寺之翻经院,勤著述,后人呼为慈恩法师,后尊为法相显理宗。
有《成唯识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疏》、《弥勒上生经疏》、《法华经疏》等。
全唐诗续补遗
窥基姓尉迟字洪道长安人
玄奘弟子。
慈恩寺师译经,著作甚多。
世称慈恩大师
永淳元年卒,年五十一。
诗一首。
(《全唐诗》无窥基诗,传据《宋高僧》卷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洪道
姓尉迟氏
裔出拓拔魏之尉迟部
今为京兆人
祖罗迦。
代州西镇将
宗左金吾将军
松州都督
江由县开国公
鄂国公恭则诸父也。
母裴氏梦吞月轮而孕。
及生与群儿异。
其自序云。
九岁丁内艰
渐疏浮俗。
至年十七。
遂预缁林。
师事玄奘法师
学五天竺语。
始住广福寺
寻迁大慈恩寺
明敏绝人。
其犍度跋渠。
过目即忆。
年二十五。
诏入译馆
师方译唯识论。
与昉尚光寺。
同职润色。
慨然请独任其责。
许之。
而辞其佗。
于是随译随疏。
旦夕讲说。
即欲流通。
西明寺测法师者。
俊快才也。
赂阍者窥瞰得之。
乃于其寺鸣犍稚。
集僧开演。
闻之而惭。
勉之曰。
测公未达因明。
那足弘演
遂为披究陈那三枝纵横立破述义命章等指。
进矣。
且尝谓之曰。
瑜伽五性宗法。
惟汝知之。
后登太行
五台
夜宿西河古佛宇中。
梦身居半岩
觉无量人唱苦恼声。
旋陟层峰。
皆琉璃色。
尽见诸国仰望一城。
城中有声曰。
住住。
咄。
基公未合至此。
顷之。
二天童自城出。
问曰。
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
答曰。
我闻其声。
不见其形也。
童子投与之剑曰。
汝剖腹当见矣。
剖之。
有光二道出腹中。
辉映山下无数受苦之人。
童子入城。
持纸二轴及笔。
委之而去。
且尤未决其梦。
是夕寺光发藏中。
探之得弥勒上生经。
始寤前梦。
必慈氏俾之造疏耳。
援毫之次。
得舍利。
如含挑如黄梁粒。
相连而陨。
皆红润可爱者无数。
奘公之发西竺也。
从尼犍子卜之。
曰吉。
弟子生矣。
则知奘公之业。
承之。
夫岂其偶然哉。
博陵出法华大疏以扬化。
而归京师
常与翻译。
旧人律师宣公往来。
宣公者不测人也。
每日中则诸天送供。
一日往。
送供者久不至。
去乃至。
宣问之。
答曰。
适以大乘菩萨在。
善神翼卫者多。
我曹无路而入。
故迟耳。
永淳元年壬午十一月十三日
以疾卒于慈恩寺翻经馆。
寿五十一。
葬樊村。
三藏奘法师之莹。
基平生造弥勒像。
日对其像。
诵菩萨戒一遍。
复于五台
琢玉石文殊菩萨像。
书金字般若经。
生则体发光明。
烂然不可正视。
死而迁塔。
则见齿四十根。
如玉。
不小坏。
噫异哉。
释窥基
字洪道
姓尉迟氏
京兆长安人也。
尉迟之先与后魏同起。
号尉迟部
如中华之诸侯国。
入华则以部为姓也。
魏平东将军说。
六代孙孟都生罗迦。
代州西镇将
祖焉。
考讳宗。
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
鄂国公德则诸父也。
唐书有传。
母裴氏。
梦掌月轮吞之。
寤而有孕。
及乎盈月诞。
弥与群儿弗类。
数方诵习神晤精爽。
奘师始因陌上见其眉秀目朗举措疏略曰将家之种不谬也哉。
脱或因缘。
相扣度为弟子。
则吾法有寄矣。
复念在印度时计回程次。
就尼犍子边
占得卦甚吉。
师但东归哲资生矣。
遂造北门将军微讽之出家。
父曰。
伊类粗悍那胜教诏。
奘曰。
此之器度非将军不生。
非某不识。
父虽然诺。
亦强拒。
激勉再三。
拜以从命。
奋然抗声曰。
听我三事方誓出家。
不断情欲荤血过中食也。
奘先以欲勾牵。
后今入佛智。
佯而肯焉。
行驾累载前之所欲。
关辅语曰三车和尚
贞观二十二年也。
一基自序云。
九岁丁艰渐疏浮俗。
若然者三车之说。
乃厚诬也。
至年十七遂预缁林。
及乎入法。
奉敕为奘师弟子。
始住广福寺
寻奉别敕选聪慧颖脱者。
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学五竺语。
解纷开结统综条然。
闻见者无不叹伏。
凡百犍度跋渠。
一览无差。
宁劳再忆。
年二十五应诏译经
讲通大小乘教三十馀本。
创意留心勤勤著述。
盖切问而近思。
其则不远矣。
造疏计可百本。
奘所译唯识论。
初与昉尚光四人同受润色执笔捡文纂义。
数朝之后求退焉。
奘问之。
对曰。
夕梦金容晨趋白马。
虽得法门之糟粕。
然失玄源之醇粹。
某不愿立功于参糅。
若意成一本。
受责则有所归。
奘遂许之。
以理遣三贤独委于
此乃量材授任也。
时随受撰录所闻。
讲周疏毕。
无何西明寺测法师亦俊朗之器。
于唯识论讲场得计于阍者赂之以金。
潜隐厥形。
听寻联缀亦疏通论旨。
犹数座方毕西明寺鸣椎集僧称讲此论。
闻之惭居其后不胜怅怏。
奘勉之曰。
测公虽造疏未达因明。
遂为讲陈那之论。
大善三支。
纵横立破述义命章。
前无与比。
又云。
请奘师唯为己讲瑜伽论。
还被测公同前盗听先讲。
奘曰。
五性宗法唯汝流通。
他人则否。
后躬游五台山登太行
西河古佛宇中宿。
梦身在半山岩下有无量人唱苦声。
冥昧之间初不忍闻。
徙步陟彼层峰。
皆琉璃色。
尽见诸国土。
仰望一城。
城中有声曰。
住住。
基公未合到此。
斯须二天童自城出。
问曰。
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
答曰。
我闻声而不见形。
童子遂投与剑一镡曰。
剖腹当见矣。
自剖之。
腹开有光两道晖映山下。
见无数人受其极苦。
时童子入城持纸二轴及笔投之。
捧得而去。
及旦惊异未已。
过信夜寺中有光。
久而不灭。
寻视之数轴发光者。
探之得弥勒上生经。
乃忆前梦必慈氏令我造疏通畅厥理耳。
遂援毫次。
笔锋有舍利二七粒而陨。
如吴含桃许大
红色可爱。
次零然而下者。
状如黄梁粟粒。
一云。
行至太原传法。
三车自随。
前乘经论箱帙。
中乘自御。
后乘家妓女仆食馔。
于路间遇一老父。
问乘何人。
对曰。
家属。
父曰。
知法甚精。
携家属偕。
恐不称教闻之顿悔前非。
翛然独往。
老父则文殊菩萨也。
此亦卮语矣。
随奘在玉华宫
参译之际三车何处安置乎。
随处化徒。
获益者众。
东行博陵有请讲法华经。
遂造疏焉。
及归本寺恒与翻译旧人往还。
屡谒宣律师
宣每有诸天王使者执事
或冥告杂务。
尔日去方来。
宣怪其迟暮。
对曰。
适者乘菩萨在此。
善神翼从者多。
我曹神通为他所制。
故尔。
永淳元年壬午示疾。
至十一月十三日
长往于慈恩寺翻经院。
春秋五十一。
法腊无闻。
葬于樊村北渠。
三藏奘师茔陇焉。
弟子哀恸。
馀外执绋。
会葬黑白之众盈于山谷。
生常勇进造弥勒像。
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
愿生兜率。
求其志也。
乃发通身光瑞。
烂然可观。
复于五台造玉石文殊菩萨像。
写金字般若经毕。
亦发神光焉。
弟子相继取为折中。
视之如在焉。
太和四年庚戌七月癸酉
迁塔于平原
安国寺沙门令俭检校塔亭。
徙棺见齿。
有四十根不断玉如。
众弹指言。
是佛之一相焉。
凡今天下佛寺图形。
号曰百本疏主真高宗帝制赞。
一云玄宗。
魁梧堂堂。
有桓赳之气。
而慈济之心。
诲人不倦。
自天然也。
其符彩则项负玉枕。
面部宏伟交手十指若印契焉。
名讳上字多出没不同者。
为以慈恩传中云。
龙朔三年玉华宫般若经终笔。
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奉表奏闻。
请御制序。
至十二月七日
通事舍人冯义宣。
由此云。
灵基开元录为窥基
或言乘非也。
彼曰
慧立彦悰
不全斥故云
如言不听泰耳。
犹谨遣乘光奉表同也。
今海内呼慈恩法师焉。
系曰。
性相义门至唐方见备也。
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
乃守文述作之宗。
唯祖与宗百世不除之祀也。
盖功德被物。
广矣。
矣。
苟无则何祖张其学乎。
开天下人眼目乎。
二师立功与言。
俱不朽也。
然则也。
鄂公犹子。
师门生。
所谓将家来为法将。
千载一人而已。
故书有之。
厥父菑厥子乃肯播。
矧能肯穫。
其百本疏主之谓欤。
释窥基
字洪道
姓尉迟氏
京兆长安人也。
初基之生母裴氏。
梦掌月轮吞之。
寤而有孕。
及乎盈月弥。
与群儿弗类。
数方诵习神晤精爽。
至年十七遂预缁林。
及乎入法奉敕为奘弟子。
始住广福寺
寻奉敕选聪慧颖脱者。
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学诸佛法。
后游五台山登太行
西河古佛宇中宿。
梦身在半山岩下有无量人唱苦声。
冥昧之间初不忍闻。
徒步陟彼层峰。
皆琉璃色。
尽见诸国土仰望一城。
城中有声曰。
住住咄。
基公未合到此。
斯须二天童自城出。
问曰。
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
答曰。
我闻声而不见形。
童子遂投与一剑曰。
剖腹当见矣。
自剖之。
腹开有光两道晖映山下。
见无数人受苦。
时童子入城持纸二及笔投捧而去。
极惊异。
明日于寺中得弥勒上生经。
以为弥勒化现。
欲开广之。
遂援毫而授。
笔端舍利累累而下。
尝造玉文殊像及金写大般若经。
皆获瑞应。
初宣律师以弘律感天厨供馔。
每薄三车之玩不甚为礼。
尝访宣。
其日过午。
而天馔不至。
辞去天神乃降。
宣责以后时。
天神曰。
适见大乘菩萨在此。
翊卫严甚。
故无自而入。
宣闻之大惊。
于是遐迩增敬焉。
先是奘公亲搜西域戒贤瑜伽师地论惟识宗。
而师尽领其妙。
世谓之慈恩教。
永淳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卒于慈恩寺翻经院。
春秋五十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楚南唐 819 — 8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9—888 【介绍】: 唐僧。
闽人俗姓张
开元寺出家。
后诣五台山登戒,学相部律。
上都,学《净名经》。
后住芙蓉山,谒黄檗山禅师,问答虽多,机宜顿了。
僖宗乾符中昌化徐正元召住千顷山慈云院,训示僧徒之外,惟以禅定为事。
昭宗闻其道化,赐以鹿胎衣。
有《般若经品颂偈》、《破邪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闽之张氏子也。
幼事昙蔼师于郡之开元寺
逮冠岁乃薙落。
俄受具五台
而趋逍。
以究律部。
寻游京师
习净名经等。
因叹曰。
顿渐之指。
悬绝如此。
去依芙蓉山
无所契證。
寻谒运禅师黄檗
获记莂焉。
会昌间
诏废教。
即遁居林谷间。
大中初
诏复教。
裴公休相国出尹宛陵
邀致黄檗于府治。
以便询访。
侍檗左右惟谨。
未几。
辞入浙。
挂锡姑苏报恩寺
一室禅坐。
阅二十馀载。
足未尝踰阈。
乾符四年
太守周慎嗣承其风。
请说法宝林寺
俄徙支硎山
以其静僻。
而悦从之也。
五年杭州昌化徐正元。
紫溪镇饶京
以千顷山慈云院尤幽夐迎。
处方丈中。
训徒之外。
但燕嘿而已。
然化被吴越
光启三年
元帅钱公镠
造山供施。
且表闻其德于上。
赐紫衣一领。
鹿胎衣五事。
文德六年二月
忽双虹贯堂室。
二鹿入寺。
法堂梁折。
五月疾。
召众别。
床上稍垂足引臂。
如起行状。
遽寂。
世寿七十。
僧腊五十六。
塔全身于院西隅。
释楚南
闽人也。
俗姓张氏
爰在髫龄冥然跪于父母前诉志出家。
开元寺昙蔼师而受训焉。
当授经法目所经睹辄诵于口。
执巾侍盥洒扫应对。
颇能谨愿。
迨乎冠岁乃落发焉。
五台登戒。
赵郡相部律。
上都学净名经。
一律一经略通宗旨。
则知顿机不甘为渐教缚。
遂往芙蓉山
根性未发。
谒黄檗山禅师
问答虽多机宜顿了。
倏值武宗废教。
遂深窜林谷。
大中兴教出遇升平。
裴公休出抚宛陵
黄檗出山。
随侍由此。
便诣姑苏报恩寺专行禅定。
足不踰阈仅二十馀载。
乾符四年苏州太守周慎嗣。
向风请住宝林院。
又请居支硎山
至五年昌化县徐正元。
紫溪戍将饶京
同召住千顷慈云院。
训示禅徒之外。
唯俨然在定逾月。
或浃旬。
光启三年两浙武肃王钱氏。
请下山供施。
昭宗闻其道化赐其鹿胎衣五事。
别赍紫衣。
文德六年二月忽双虹贯堂室。
二鹿蹶然入寺。
法堂梁折至五月辞众。
后于禅床垂两足伸二臂于膝。
奄然而卒。
春秋七十。
僧腊五十六。
迁塔于院西隅。
大顺二年壬子岁二月
宣州孙儒钱唐之封略。
兵士发塔见南全身不散爪发俱长。
悔罪而去。
南公平昔著般若经品颂偈一卷破邪论一卷。
以枝梧异宗外敌见贵于时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可止唐末至五代 860 — 9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0—934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
范阳房山人
俗姓马号文智大师
遍览百家子史,尤长于近体律诗。
年十九于五台山受戒。
唐昭宗乾宁中进诗,赐紫袈裟。
后唐明宗时住持洛京长寿寺
有《三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0—934 俗姓马范阳(今北京西南)人。
12岁出家为僧,后至五台山受戒,又至太原习《法华经》。
昭宗景福中,至河池讲因明,李洞赠其诗三篇。
后住长安庄严寺
乾宁三年(896)应制内殿,赐紫
后归幽州,依刘仁恭
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避乱至定州,住开元寺
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迁住洛阳长寿寺净土院赐号文智大师
宋高僧》卷七有传。
可止长于近体诗,所作《赠樊川长老》,流传一时。
有诗350首,编为《三山》,已佚。
全唐诗》存诗9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马氏
范阳高丘人。
年十二。
悯忠寺法贞律师
见之。
从其父母乞。
为弟子。
年十五。
以息慈。
真定听学。
时大华严寺楚法师
善因明论。
执卷座下三遍。
即领悟。
众推许焉。
老宿维摩和尚
门人之秀拔者。
曰。
幽州沙弥其人也。
维摩遂质。
以胜军北量。
辞莫能屈。
因请就恒阳阐化。
缁素悦服。
年十九。
五台登具戒。
感文殊放光烛身。
已而归宁乡里。
旦日行道。
以报地恩。
年二十三。
游并部。
益进法华百法等义。
景福中。
以因明论。
长安庄严寺
一唱数载。
乾宁三年
贡诗。
昭宗皇帝赐紫衣。
仍应制内殿。
未几。
刘仁恭为本道所管。
上表乞放还。
然其父之与师皆物故。
而母独无姜。
于是致母其所居房。
行诵青龙疏。
乞食以供晨夕。
如是三载
无倦色。
晋阳李氏
遣兵出飞狐围燕。
城中谷贵。
持钵所得。
不足济。
忽巨蟒出其房。
矫首顾视。
如喜状。
同院居晓。
博物释子也。
曰。
吾闻蛇目不瞬。
今瞬其龙乎。
遽焚香祷之曰。
傥获檀越。
以营甘旨。
则神龙所加被多矣。
居数日。
燕帅之子。
制胜司徒者。
召以供养。
俄而燕破。
上避乱中山
节度使王处直
素钦渴其誉。
请安置开元寺
月给禄有经。
天成三年
师复中山
招讨使王宴休。
丞相冯道书。
河南尹秦王从荣所留。
奏赐文智大师号。
住持长寿净土院
应顺元年。
正月二十二日。
示微疾。
称念阿弥陀佛而逝。
寿七十五。
腊五十六。
茶毗。
塔遗骨于龙门山广化寺东南隅
风神峭拔。
节操孤峻。
读书于所业外。
李典籍。
莫不该综。
制作尤长于律诗。
长安逍遥园芜漫不治念曰岂姚秦独能为童寿翻译地乎。
卒奏重脩焉。
赐额草堂寺
其在洛诵金刚经。
虽䢇极弗废。
平生游处。
终南崆峒间。
三山诗集。
盛行于世。
释可止
姓马氏范阳大房山高丘人也。
年甫十二迥有出俗之心。
悯忠寺法贞律师
年十五为息慈。
辞师往真定习学经论。
时大华严寺有仁楚法师讲因明论。
执卷服膺三遍。
精义入神众推俊迈。
有老宿维摩和尚者。
释门之奇士也。
师曰。
门人秀拔孰者为先。
曰有幽州沙弥者。
温故知新厉精弗懈。
于是求见。
遂质问胜军比量。
随难应变辞不可屈。
维摩曰。
后生可畏。
契经所谓虽小不可欺也。
遂率力请开讲恒阳
缁素无不钦羡焉。
迨十九岁抵五台山求戒。
于受前方便感文殊灵光烛身已而归宁父母及师。
于寺敷演。
二十三往并部。
习法华经百法论。
景福年中至河池
有请讲因明。
后于长安庄严寺化徒数载。
乾宁三年进诗昭宗
赐紫袈裟。
应制内殿。
本道刘仁恭者。
据有北门控扼蕃汉。
闻止之名移书召归故乡。
其父与师相次物故。
母犹在堂。
持盂乞食以供甘旨。
行诵青龙疏三载
文彻忽有巨蟒见于房。
矫首顾视似有所告。
时同院僧居晓博物释子也。
且曰。
蛇则目睛不瞬。
今其动乎。
得非龙也。
焚香祝之曰。
贫道念青龙疏营斋养母。
苟实龙神轸念。
希值一檀越。
居数日。
燕师家子曰制胜司徒
召申供养。
庄宗遣兵出飞狐以围之。
历乎年载百谷勇贵。
顿释忧惧。
未几燕陷。
刘氏父子俘归晋阳
避乱中山
节度使王处直素钦名誉。
请于开元寺安置。
逐月供俸。
著顿渐教义钞一卷见行于代。
天成三年戊子王师问罪定州陷焉。
招讨使王晏休得瀛王冯道书令寻
既见以车马送至洛京
河南尹秦王从荣优礼待之。
奏署大师号文智焉。
于长寿净土院住持。
应顺元年甲午正月二十二日忽微疾作。
召弟子助吾往生念弥陀佛。
奄然而化。
俗年七十五。
僧腊五十六。
闰正月二日茶毗收遗骨。
至清泰二年四月八日建塔于龙门山广化寺东南隅
风神峭拔戒节孤高。
百家子史经目无遗该博之外尤所长者近体声律诗也。
有赠樊川长老诗。
流传人口。
定州中山太原互相疑贰诸侯兼并。
王令方欲继好息民。
因命僧斋于庆云寺
会有献白鹊者。
王曰。
人诗客试为咏题。
即席而成。
后句云。
不知谁会喃喃语。
必向王前报太平。
王欣然。
诗人李洞者。
风骨僻异。
贾阆仙之模式。
景福中在河池相遇。
三篇。
宰相孙公渥赵公马公裔孙窦学士梦徵符侍郎蒙李侍郎详。
唱予和汝
埙篪韵谐。
顷在长安
讲罢游终南山逍遥园
姚秦什法师译经之地。
年代寖深鞠为茂草。
且曰。
吾为释子忍不兴乎。
昭宗乞重修。
帝允仍旧赐草堂寺额。
后请樊川净休禅伯
聚徒谈玄矣。
及在洛也讲外长诵金刚经不知纪极。
昔多居终南山崆峒山
故有三山集诗三百五十篇。
盛行于时。
弟子修文修智修行微见师之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